顾问老师微信
2024-11-12
一堂关于「孤独」的必修课
在国外长期生活最常感受到的负面情绪,对我来说是「孤独」,就像上述歌曲《瑟鲁之歌》中泣诉的感情一样,追逐梦想在外打拼的过程,也经常如同飞翔在天上的老鹰一样,总是孤独的。一旦选择了翱翔天际,背后往往也隐含着与亲人挚友的别离。
虽然在新的环境中,还是能交到陪伴你往后人生的好友,但外国朋友们绝对没有你过往在中国长大的经历,也因而无法像中学同学那样,畅聊着穿制服那段年少青春岁月的轻狂无猜。即便是在异地认识的同乡人,也不可能如父母兄弟姊妹般的熟稔,能彼此坦诚无顾忌地曝露内心深处的情绪。
如果你又恰巧是来英国深耕的话,这里的社交距离属于「负向面子」文化,大家习惯给予彼此较多私人空间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对国内要大许多。在与英国朋友交际时,他们会有意识地尽量不谈论到家庭或个人讯息如体重、薪资、婚姻状况等等,许多习惯以这些话题拉近彼此关系的游子们,因此可能会感到不太适应甚至有所失落。
雪上加霜的是,如果绝大多数都没有旅外的经验,往往也无法感同身受、给予实质建议,向大家诉苦更可能得不到认同感。也因此,在人生地不熟之处如何面对寂寞,我认为是旅居国外的人一个重要的课题。
文化适应力,比「竞争力」更重要
再加上英国及欧洲社会上的价值观、时间观、对脏污的认定、酒吧社交文化、多变的天气等都与国内大部分城市完全不同,对于有着留学梦或期待海外生活的人们来说,若初来乍到这个憧憬之地、却没事先意识到这些差异,根据我这几年的观察,他们往往会很快幻想破灭、进而对旅外生活感到不满,最后很快开始自我设限。
因此我总认为,大家在考量是否留学或计划旅居国外生活的阶段,或许不仅仅要研究总体开支、学校排名、未来出路……等现实条件,也应当更加重视离开国内后,必然会面对的孤独情绪及文化差异等挑战,尤其若打算长居国外,更要正视这些挑战对长期心理状况的影响。
用更开放的心胸,准备好迎接「不同」
而对于即将或已经在国外生活的人,我会建议大家以较为正面的态度看待文化的不同,去同理这些不同甚至是去探求差异背后的原因。许多文化上的差异,并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,以「饭前没洗手」这件事为例,若是对方没有用手碰触到你的食物,也许这件事可以放宽心点对待,而不是直接批判对方的「脏」。
对于这些文化上的不同,人类学家们一向都有很细腻的研究,人类学硕士毕业的我也因此很享受观察、研究来英国后,在生活上遇到的种种不适和不同。这里也鼓励大家不妨多阅读人类学家们的理论,用更客观和理性的角度,面对自己感受到的文化冲击与不适应。
除了面对「孤独」以及「文化冲击」的心理准备之外,我认为成功在异乡立足的下一个重点,是在国外期间找到「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」。以我个人为例,排解孤独的方式是发展多元的兴趣、丰富每日生活:我喜欢的兴趣,刚好都是一个人便能完成的,如弹琴、园艺、下厨、健行等,也因此我其实很喜欢独处的时光,但偶尔我还是会和有同样兴趣的人聊聊近期心得,烤了饼干也会和邻居英国老奶奶分享并闲话家常;为了与社区有更多的连结,我也主动报名参加了社区园艺志工,并参与了如意讲师的社区艺术课程。
没归属感也无妨,尝试过的经验都是养分
我一直认为,其实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在海外生活,我也认为这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「最完美」的国家或城市,只有「最适合」你的那个归属。
即使做好了万全准备来到海外,还是有可能因适应不良而感到沮丧,甚至因此决定中断原本的规划、打道回府,但这并不代表你过去的努力与期待都是白费的,仅仅只是那个国家或许并不适合你而已。
所有的尝试、挣扎和做下的每个决定,都将成为仅属于你的特别经历与可贵回忆,你也可能会在过程中更了解自己。而这一切,也都会化为你未来成长的养分。
而如果你是成功克服重重难关、并在海外找到归属感的人们,也很希望你能多多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旅外心得,让更多有意闯荡世界的朋友们,可以从中得到启发。
最后以一首我自己所演奏的、总是让我感到平静的歌作收尾,祝福大家出门在外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平静。
英国游学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