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问老师微信
2024-11-22
想要在不同国家生活,除了语言外,跨文化适应能力其实也至关重要。只要曾住在异国一段时间,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「文化冲击(Cultural Shock)」,尤其是东西方社会中,有着许多文化、思维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。
那么,所谓「跨文化适应」究竟包含哪些心理调适能力呢?
一、语言能力只是敲门砖
观察下来,大部分人对于海外生活往往抱有一种迷思:如果我不会该国的语言,就无法在当地生活。事实上,语言能力的程度,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是否要前往异地生活的决定,却不完全是适应能否良好的最大因素。
语言能力的程度不完全是适应能否良好的最大因素。
许多早期的各国移民,在移民其他国家之际,是连一句当地语言都不会的,这之中有人可以在往后时间内把语言学好,也有人仍然只会说自己的母语、并在当地找到同温层,虽然失去了许多开阔视野的机会,但仍能生活下来。
因此,「适应与否」其实取决于你「想要过怎样的生活」──是具备基本的生活与对话能力即可,还是希望能更加融入当地的社会与文化?
有许多外国人来国内居住多年仍不会说中文,却仍可以自在地生活,这也和当地人对外国人抱持的态度有关。我必须说,就我个人的旅外经验,相较于欧洲各国对外国人的态度,国人确实友善许多,会主动配合外国人说英文,即使不太有信心也会努力地表达;反观欧洲国家,如果当地人发现你并非游客、已经旅居了好些年,多少都会期待你说他们的语言,我什至也听过许多欧洲人不认为自己一定要会说英语。
因此,语言的流利与否影响的是「生活的顺利程度」,但未必是「跨文化适应程度」的决定性因素,且这也会因你前往的国家而异。
二、以「体验」取代「比较」心态
个人认为,这个因素反而是影响跨文化适应力的关键。初到异国,对新环境、他国文化不熟悉是正常的,但是否抱有好奇、想多探索的态度,将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些文化差异,以及对文化冲击的感受。
「比较」是我们在遇到不同文化时,很难避免的一种心态,通常会以自己母国的文化和他国进行比较,借此「合理化」自己在当下感到不满意的状态,例如:「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的国家,就会有效率多了!」或是「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事,都要耗费这么多时间?」
我在英国旅居的6 年间,也感受到许多和国内不同的生活差异,例如公家机关的行政效率、医疗体系的便利性,都令我印象深刻。当习惯了在国内的快速办事效率,就很容易对于在英国办一个文件需要3 到6 个月时间这件事感到不解;而在英国,如果想看医生,需要先与住家附近的家庭医生预约,没有提前至少一周预约,通常是没办法见到医生的,这跟我们在国内有许多医院和诊所可供选择很不同。
在英国,如果想看医生,需要先与住家附近的家庭医生预约。
虽说「比较」心态是很正常的,但不断比较也会让自己更难适应异国生活,因此我建议以「开放体验不同事物」的心态来取代比较,对于适应不同文化将大有助益。
三、身为外国人的自我认同
当在一个地方旅居久了,「身分认同」议题便可能随之而生,也就是人们会开始对母国和旅居国产生不同的定义和感受,例如对旅居国家有更深的认同及情感。
旅居海外多年的朋友们曾和我分享,即便拿到了旅居国家的公民身分,还是会认为自己是一名「中国人」,但对于中国的感受,确实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……。
以往认为自己是「住在国外的中国人」,唯有回到中国时才有「回家」的感觉;但自从长期住在国外以后,回来感觉更像是在「度假」,再回到国外的生活时,内心才有踏实和安定感。换言之,相比起国内,国外更让他(她)有「归属感」,尤其是当在海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圈之后。
心理师给旅外人士的建议
即使在异国生活,会需要努力适应新的语言、新的文化,以便和当地人沟通,但也不必「过度努力」地让自己「成为当地人」;因为对当地人来说,他们明确知道你是外国人,其实并不会用当地人的标准来要求你,更多时候的压力反而来自「自我要求」、期待自己要尽快适应良好。
难以融入话题或展开人际互动,亦是很常见的状况,不必因此觉得自己很「失败」,而要给自己更多时间去调适,毕竟大家从小的成长背景本就不同,谈论的话题也会差异很大。另外,也可以透过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,进而找到更舒服自在的生活方式(例如内向型敏感人格,面临的人际压力可能更大,但也有适合自己的社交法则)。
适应新环境、新文化需要付出很多努力,包括但不限于吸收知识、学习语言,以及与当地人接触。值得留意的是,即使无法适应也不代表你是一个「失败的人」,这段过程可以让你更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文化、生活方式,不一定得强迫自己成为一个「勇于踏出舒适圈的人」。
祝福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、适合的居住地方!
英国游学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