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问老师微信
2024-12-13
2023 年,苏纳克公开在唐宁街庆祝印度灯节,他也曾回到家乡的印度庙宇祭拜,吸引了住在附近城镇的印度教徒们前来朝圣。苏纳克的当选,成功让印度文化跃上西方的主流媒体。
此后,「印度之光」、「印度之子的崛起,统治大英帝国」等标语出现在印度的各头版新闻,展现了印度人对此事的骄傲。大英帝国曾经对印度长久殖民,如今印度裔首相上任,由此产生的强烈对比,目前住在英国的我也十分能理解他们的感受。
英国首相苏纳克(Rishi Sunak)。
另外,苏纳克成为首相一事,在英国本土也被看成是政治上与种族上的里程碑,代表着英国社会的多元包容──此时此刻,印度移民似乎成为移民群体中的成功典范,然而,苏纳克的胜利真的象征了所有印度裔的「胜利」吗?
回望历史:印度移民曾面对的种族歧视
近期,英国公共广播电视频道Channel 4 推出一部纪录片《Defiance: Fighting the Far Right》,片中描述印度裔在1970-1980 年代间,遭遇何等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暴力攻击。而我认为,在当代的英国,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印度裔曾经面对的迫害与种族歧视。
纪录片中有一段提到1976 年的某个晚上,一位18 岁印度裔青少年与朋友去看电影,却再也没有回家。隔天,他被发现惨死在路边,另一位印度裔少年路过询问警察,竟得到「赶快离开,这只是一滩印度人的血」的回应。然而,这位少年并不感到意外,因为他在几年前,也曾受到类似的种族仇恨攻击、被当街殴打,警察对此却毫无作为。
Channel 4 推出纪录片《Defiance: Fighting the Far Right》。
当时的英国,也有一些街道或地区是印度移民不敢经过的,因为在那些区域随时都可能遇到种族歧视攻击,甚至是谋杀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印度裔在英国历经了非常严重的种族歧视。
从殖民时期到二战后,英国一方面统治着印度,大量招募印度士兵并引进劳工来支持大英帝国的发展;另一方面,不只是对印度的统治建立在剥削与歧视上,对于招揽到英国的印度人,也持有很严重的种族偏见。
例如,在1960 年代,有超过1 万8 千位年轻的印度医生被招揽至英国,支撑起当初摇摇欲坠的医疗服务系统(NHS),原因是印度的医疗系统是由英国殖民时建立的,因此英国认为印度移民是当时扩充英国医疗系统人员的首选。然而,这些年轻的印度医生来到英国后,却面临升迁上的歧视,只能被调到乡村、在地小诊所,以填补英国籍医生不想去的空缺。
另外,也有许多非医疗专业的印度移工,进到英国北边的建造业、铁路业等等,他们面临到非常险恶的工作环境、低薪和极长工时。这些状况在一连串的抗争运动与罢工下,才慢慢得到改善。
当代英国:印度裔成为最融入在地社会的移民
研究数据指出,相较于其他的南亚族群,印度裔是当今最受到英国人欢迎的移民群体,也最能融入当地社会。英国政府的报告提到,印度裔、华裔是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最高的族群,甚至胜过当地的白人。而前文提及的首相苏纳克,也象征了印度裔在英国政坛的权力。
在英国的日常生活中,我也能感受到印度的食物与文化影响着在地社会。我记得第一次跟英国籍室友的家人见面时,于聊天过程中问及他们最常煮的家常菜,他的爸妈回答了「咖喱」,这个答案是我完全没预想到的。
后来,我也观察到有些英国朋友经常使用印度乳酪(Paneer )和印度香料做菜;在英国的街头,印度餐厅、超市也很常见,在这里要吃到非常道地的印度料理是很方便的。
另外,根据BBC报导,英语也在殖民时期的贸易下,以及统治印度的过程中发生一些改变,有些英文单字──例如pyjamas(睡衣)、shampoo(洗发精)、shawl(披巾)即源自印度。
在现代的英国社会中,人们对印度裔虽更为接纳,但这就代表种族歧视不存在了吗?接下来,我想从身边朋友的一些案例来分享。
真实故事:印度朋友们的亲身遭遇
来到英国念书和工作后,我认识了许多印度的朋友,在工作场合上,也有一些印度同事。同为移民者的我们,在国外生活的艰辛、文化的隔阂等因素,使我们的连结更加紧密,日常中面对大大小小的种族歧视,总成为我们谈论的话题之一。
印度朋友们与我都认为,虽然现在的英国社会──尤其伦敦──非常多元,但对于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还是无所不在,许多隐性的种族歧视虽然以不同形式出现,但背后逻辑却依然相通:人们对于特定种族或肤色有着刻板印象和偏见,或是基于种族优越的观念,产生了差别、恶意的对待。
举例来说,有印度朋友们曾在租屋处数次被邻居指责大声吵闹,但他们是在晚上10 点半前与朋友在家聚会,并没有在晚上10 点半以后吵闹。然而,当类似情形发生在其他邻居家时,却完全没有人去制止。这是因为英国人对于印度人有着「吵闹、爱唱歌跳舞」的成见,因此往往会放大检视印度裔移民的行为。
无独有偶,我的印度室友曾遭受来自其他室友的种族歧视,甚至是攻击。有位白人室友经常在未经确认的情况下,指控这位印度室友把公共空间弄脏,将「肮脏、不卫生」的标签与印度人连结。最后两方的冲突升温,还涉及警方的介入。这些种族歧视的经验,对我这位室友造成了无法抹灭的痛苦,长久下来也可能造成心理层面的影响,让人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。
在我的公司里,也曾有类似案例。有一次,我无意间听到一位白人同事对一名印度同事说:「晒黑后的肤色很适合妳。」那位印度同事只好尴尬又带点开玩笑的口气回应:「这是我原本的肤色,跟晒黑无关。」不仅如此,该名白人同事还曾在我的印度同事面前抱怨,因为自己男友的头发和眼睛是棕色的,「以后可能会生出很难看的小孩。」
此外,在英国虽能看到一些印度文化的影子,但有时我也能察觉到英国人对印度的不了解。像是大多数人只知道印度咖喱、印度拉茶,却对于印度的政治、殖民历史与更深入的文化,没有太多认识。
这些真实例子不胜枚举,就在最近,在一场共10人的朋友聚餐上,我们每个人竟然都能「信手拈来」分享不只一件发生在自己或友人身上的种族歧视事件。这些经验都反映出,许多英国人对于种族议题的不敏感与忽视,甚至仍然带有「白人至上主义」的优越想法。而就算是在相对多元的首都伦敦,隐藏在生活与工作场合中的种族歧视仍随处可见。
结论
综合上述,在英国,印度裔虽然已经逐渐融入主流社会,并在政治与经济上取得一定的影响力,然而,还是可以看到许多种族歧视的案例,如同害虫般难以被消灭与根除。我认为在政府、社会与个人层面上,都该以更严肃谨慎的态度面对种族议题。
英国游学咨询